顯示具有 莎草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莎草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3年8月9日 星期三

茳茳鹹草 (生態池 NO.33)

科屬:莎草科 Cyperaceae  莎草屬 Cyperus
學名:Cyperus malaccensis subsp. malaccensis
別名:茳茳鹹草(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監草、茳茳鹹草、鹵草(台灣植物資訊整合查詢系統)、茳芏(原变种)(中國植物誌:Cyperus malaccensis Lam.)原產地:栽培,不常見。台灣原生種(特生中心)。

說明:茳芏(茳茳鹹草):小穗排列較密,莖三角形。在沙洲上出現甚早,由種子或根莖延伸,呈簇生狀,族群蔓延性較弱,因此除在沙洲上成片狀外,在堤內水澤中都是呈簇生狀,或蔓生成帶狀。高約130公分,桿直立,光滑呈深綠色,葉片退化在基部呈葉鞘狀包圍著莖稈。花穗開在莖稈頂端呈聚繖,每一小花穗約40朵花,淺褐色。雄蕊及雌蕊柱頭皆三枚。莖稈可編織草蓆。早期淡水河蘆洲和社子島的河岸沼澤主要生長著蘆葦和鹹草等類植物,大片的茳茳鹹草在夕陽下迎風搖曳。鹹草在社子島地區的生長情形也可以從史書上看出一點端倪,在陳培桂(1871年)的《淡水廳志:淡水廳圖》曾提及「咸(鹹)草埔」,其實就是指今天的社子島地區。茳茳鹹草,小穗排列密,三角形的莖,根莖粗壯且柔韌,長度又可達 1 公尺以上,早期臺灣地區的農人們便將它的稈曬乾,做為手工編織草繩、草蓆的材料,在塑膠業尚未發達的年代,鹹草草蓆是基隆河畔農家的收入來源之一。早年婆婆媽媽到菜市場買菜時,小販用來綁肉綁菜的草繩~

傍晚的基隆河口,光映照在水面波光粼粼,美麗的風景讓人心曠神怡,但是這裡的水生植物可是面臨生存危機。茳茳鹹草屬於莎草科植物,分布在濱海潮間帶,老一輩的人尤其不陌生,因為它是菜販用來綁肉綁菜的好幫手。以前是一大片又一大片的經濟作物,是彈塗魚、招潮蟹躲避水鳥的窩,現在卻被當成雜草鏟掉,中研院生態池基於保育保種特別種植了好幾叢,可供大家觀賞!!

圖片:



莖三角形


QRCode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水毛花 (生態池NO.19)

科屬:莎草科 (Cyperaceae) 擬莞屬
學名:Schoenoplectus mucronatus (L.) palla subsp. robustus (Miq.) T.  Koyama
別名:有蔥
說明:
    水毛花常見於中低海拔濕地或淺水中,叢生,為多年生挺水草本,莖稈呈三稜形,高約45~130 cm;地下匍匐根莖短,具細長的鬚根。葉退化,基部有二個棕色葉鞘;花序假側生,頭狀花序,具5~20個小穗,小穗長卵形,長1~2公分;柱頭3叉,全年開花。果實為寬倒卵形的瘦果,成熟時呈黑褐色,花果期5~8月,繁殖力很強。
    水毛花植株素雅,是不錯的庭園綠化水生植物,且可除去水中漂浮性金屬離子。莖稈富纖維質,堅韌耐用,可用來造紙、編織草蓆、草鞋或捆綁物品。在中研院的生態池,紅冠水雞常會在叢生的水毛花中築巢。
圖片: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