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桫欏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桫欏科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小黑桫欏(台灣樹蕨) (森林步道 NO.72)

科屬:桫欏科(Cyatheaceae)_桫欏屬 Alsophila
學名:小黑桫欏 Alsophila metteniana
別名:台灣樹蕨 Gymnosphaera metteniana (Cyathea metteniana)
說明:

圖片:

QRCode

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台灣桫欏 (森林步道 NO.41)

科屬:桫欏科(Cyatheaceae)_桫欏屬 Alsophila
學名:台灣桫欏 Alsophila spinulosa
別名:桫欏、(Cyathea spinulosa)
原產: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中國、日本、印度、琉球、尼泊爾
應用:
說明: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形態描述:
耐蔭性喬木,葉柄褐色。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 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
筆筒樹與台灣桫欏都是北部山區可見的喬木型蕨類。兩者外形雖然相近,差異性還是相當明顯。台灣桫欏獨特的樹裙是一眼就可和筆筒樹做出區別的重要特徵之一。
台灣桫欏喜歡在森林陰濕環境生長,在低海拔地區常見。雖然台灣桫欏看起很像筆筒樹,但其葉片枯萎掉落後仍然連在樹幹上,像穿了件裙子,稱之為樹裙。而筆筒樹的老葉枯萎後則掉落,在樹幹上留下一個個的葉痕。外觀上一眼就能區分出,少有把馮京當馬涼的問題。
台灣桫欏因老葉不會脫落,給了藤蔓類植物一些機會,它們會沿著樹裙往上攀伸;但當附生植物過多過重時,台灣桫欏的老葉就自動斷落,讓這些藤蔓類植物沒有機會爬到樹幹層。
圖片:
00:台灣桫欏植株型態
01:步道上的台灣桫欏-老葉宿存形成樹裙是主要特徵
02-1:台灣桫欏喜歡林蔭環境
02-2:森林步道上的台灣桫欏-附近傍生不少月桃
03-1:台灣桫欏-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
03-2:台灣桫欏末裂片先端鋸齒緣
03-3-台灣桫欏--葉脈為游離-側脈多為二叉
04-1:台灣桫欏-尚未開展開的幼葉
04-2:台灣桫欏幼葉-位置森林步道二區

05-1:台灣桫欏-幹頂與葉柄基部的鱗片呈棕黑色且看的出銳刺
05-2:台灣桫欏-羽軸上有剛毛-摸起來刺刺的
05-3:台灣桫欏-葉柄與新芽(幼葉)都具銳刺
06-1:台灣桫欏-新生的孢子葉
06-2:台灣桫欏的未熟孢子囊群
06-3:森林步道二區台灣桫欏的未熟孢子囊群
06-4:森林步道二區的孢子葉與未熟孢子與囊群
圖07:-台灣桫欏-成熟孢子囊群
08-1:左台灣桫欏老葉枯萎不脫落形成樹裙,右筆筒樹老葉枯萎脫落留下葉痕
08-2:左筆筒樹的末裂片為全緣,右台灣桫欏的末裂片有鋸齒緣
08-3:左臺灣桫欏右筆筒樹-左臺灣桫欏右筆筒樹-基部-幼葉-鱗毛比較
08-4:臺灣桫欏-葉柄基部有刺,筆筒樹則密生金黃色毛
09:台灣桫欏的樹裙上常附生些蔓藤-(圖中為長葉腎蕨),太多太重時老葉就自動斷落

10-1:安通古道上高大的台灣桫欏-同行夥伴當比例尺
10-2:台灣桫欏葉面上停了 蝶(東方喙蝶)和蠅

QRCode:

2018年1月26日 星期五

筆筒樹 (森林步道 NO.38)

科屬:桫欏科(Cyatheaceae)_筆筒樹屬 Sphaeropteris
學名:筆筒樹 Sphaeropteris lepifera
別名:蛇木 (Cyathea lepifera(J.Sm.)Copel.)
說明:
侏儸紀的孑遺植物--筆筒樹
筆筒樹是台灣最高大的蕨類植物,是【侏羅紀公園】的電影裡高大的樹蕨的兄弟。筆筒樹喜歡潮濕的環境,但也需要陽光,常見於在低海拔山坡及較潮濕的地方。台灣是筆筒樹的分布中心,在北部地方常形成森林。
筆筒樹莖直立,高5~12公尺,莖上密被極厚氣生根,用來支持樹幹,幫助吸收水氣。葉是三回羽狀深裂複葉,游離脈,一叉。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叢生在幹頂。葉柄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孢子囊堆(Sorus)著生在分岐小脈的基部,無孢膜。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呈現問號「?」形狀。老枝枯萎後會脫落,留下清楚橢圓狀葉痕,可在葉痕上清楚看到小洞洞的維管束。清楚的葉痕,近似蛇皮的紋路,因此又被稱它為蛇木。

先民利用筆筒樹的莖幹鋸成圓筒形,來製作筆筒,也是筆筒樹名稱的源由。而筆筒樹莖幹的氣生根層常被園藝界用來製作養蘭或觀葉植物的材料。早期山區的人家,常就地取材用筆筒樹的莖幹當蓋房舍的樑柱,或取筆筒樹樹幹做簡易橋樑、修築步道的枕木。先民更利用筆筒樹葉柄靠近基部有尖硬小刺的部分,去研磨蘿蔔泥、番薯…等。

PS:筆筒樹死亡謎題_菌核病

圖片:
圖01-1-筆筒樹是【侏羅紀公園】電影裡樹蕨的兄弟
圖01-2-筆筒樹是台灣最高大的蕨類植物-外型像棕櫚科的椰子樹般
圖01-3-艷陽下的筆筒樹
圖02-1-台灣是筆筒樹的分布中心
圖02-2-向陽性的筆筒樹在北部山區常形成森林
圖03-1-筆筒樹-喜歡潮濕的環境-但也需要陽光
圖03-2-因此在開闊地-常見到筆筒樹-尤其在北台灣
圖03-3-筆筒樹的葉叢生於莖幹頂
圖04-1-筆筒樹的大大的葉片向著藍天伸展開
圖04-2-葉是三回羽狀深裂複葉-游離脈-一叉
圖05-1-筆筒樹-幼芽外部佈滿了金黃色的鱗片
圖05-2-筆筒樹的莖體粗大-莖幹上密被鱗毛
圖05-3-筆筒樹-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叢生在幹頂
圖05-4-筆筒樹-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呈現問號「?」形狀
圖05-5-筆筒樹-尚未開展的新葉
圖05-6-筆筒樹可愛的幼葉
圖06-1-筆筒樹-葉柄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
圖06-2-筆筒樹葉柄上有許多瘤狀突起-先民常用於研磨蘿蔔泥-番薯粉
圖06-3--筆筒樹的老葉會脫落-莖幹上留下脫落的葉痕
圖07-1-左邊斷頭的筆筒樹莖幹上有一個個清晰的葉痕
圖07-2-每個葉痕有50-60根維管束-眾多小洞的維管束排列成V字形

圖07-3-筆筒樹-老葉脫落後-樹幹上一個個的葉痕-像極了蛇身上的鱗片花紋-故稱蛇木
圖08-1筆筒樹-孢子葉-葉背滿布孢子囊群
圖08-2-筆筒樹-孢子囊群著生於小羽片分叉小脈的基部
圖08-3-筆筒樹的孢子囊群無孢膜
圖09-1-前幾年筆筒樹遭逢病害
圖09-2-造成不少筆筒樹斷頭死亡-兇手可能是菌核病
圖09-3-斷頭的筆筒樹
圖10-1- 筆筒樹莖幹上長滿的氣生根-不但可支持樹幹更能吸收水氣-常被園藝界用來製作養蘭的材料
圖10-2-先民用筆筒樹的莖幹鋸成圓筒形-製作筆筒-是筆筒樹名稱的源由
圖10-3-筆筒樹莖幹做成的天然步道-九寮溪
QR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