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6日 星期二

水社柳(生態池 NO.43)

科屬:楊柳科(Salicaceae) 柳屬(Salix)
學名:Salix kusanoi (Hayata) C. K. Schneider
別名:金柳、草野氏柳、白水柳仔(臺語:
pe̍h-tsuí-liú-á
說明:
水社柳是臺灣特有種,喜愛潮濕的淡水濕地環境,屬沿小溪流或池塘邊生長的濕生物種,適合種植在河岸、田堤或濕地池畔等水分充足地域,成為具觀賞價值及固堤護岸的天然河堤,也是台灣特有種紅擬豹斑蝶和黃領蛺蝶幼蟲的食草。現在野生的植株已經很稀有,但在栽培下,不少公園綠地與校園中都可以看到。

水社柳植株高3~7公尺。單葉互生,葉卵形、長橢圓形至長橢圓狀披針形,長7~12公分,寬3~4公分,基部較肥大為圓至心形,先端漸漸變細尖。雌雄異株的水社柳,判定植株公母不太容易;秋、冬季時,葉子會掉落,植株停止生長,在冬末春初時開花。雄株的葇荑花序(catkin)開出宛如毛毛蟲的金黃色花穗,與雄花相較之下,雌花花序較稀疏、偏綠色為鑑別公母株的最佳方法,開花時,很多金黃色小花同時生長在一根花軸上,遠觀全株披滿金色,所以又被稱為「金柳」。成熟的果實會迸出白色棉絮,種子依附於棉絮內,隨風飄送。

1909年日本人草野俊助(Shunsuke Kusano,1874-1962)在日月潭水社部落採集發現,1916年由日本植物分類大師川上瀧彌(Kawakami Takiya)與早田文藏(Bunzo Hayata)等人,以草野俊助就的姓氏拉丁文(kusanoi)為種小名命名,因此也稱「草野氏柳」,並以日月潭舊地名「水社海」,取名水社柳「水社柳」,為台灣原生特有種。因採集至今超過百年,當初發現本物種的原生育地卻因後續的水庫設施建造而淹没、消逝不見。(參考來源;台灣大百科全書(文化部)、台灣野生植物資料庫(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

水社柳和水柳的差異

差異

水社柳

水柳

葉片

寬大

窄小

葉面

葉背

淡綠(金黃),有毛

銀白,光滑

葉基

圓或近心形

漸尖到鈍形

葉耳(托葉)

有,半圓形

圖片:
圖01 水社柳外型

圖02 水社柳樹皮

圖3 水社柳葉正面,微帶金毛

圖4 水社柳葉基,圓或近心形

圖5 水社柳葉背面,淡綠(金黃),有毛

圖6 水社柳葉背面,淡綠(金黃),有毛

圖7 水社柳雄蕊,金黃

圖8 水社柳雌蕊,淡綠

圖9 水社柳果實,絮毛

圖10-1 水社柳雌蕊,台灣黃斑蛺蝶

圖10-1台灣黃斑蛺蝶(水社柳圖10-1)

圖11 水柳(左)與水社柳(右),葉正面比較

QR Co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