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屬:桫欏科(Cyatheaceae)_筆筒樹屬 Sphaeropteris
學名:筆筒樹 Sphaeropteris lepifera
別名:蛇木 (Cyathea lepifera(J.Sm.)Copel.)
說明:
侏儸紀的孑遺植物--筆筒樹
筆筒樹是台灣最高大的蕨類植物,是【侏羅紀公園】的電影裡高大的樹蕨的兄弟。筆筒樹喜歡潮濕的環境,但也需要陽光,常見於在低海拔山坡及較潮濕的地方。台灣是筆筒樹的分布中心,在北部地方常形成森林。
筆筒樹莖直立,高5~12公尺,莖上密被極厚氣生根,用來支持樹幹,幫助吸收水氣。葉是三回羽狀深裂複葉,游離脈,一叉。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叢生在幹頂。葉柄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孢子囊堆(Sorus)著生在分岐小脈的基部,無孢膜。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呈現問號「?」形狀。老枝枯萎後會脫落,留下清楚橢圓狀葉痕,可在葉痕上清楚看到小洞洞的維管束。清楚的葉痕,近似蛇皮的紋路,因此又被稱它為蛇木。
先民利用筆筒樹的莖幹鋸成圓筒形,來製作筆筒,也是筆筒樹名稱的源由。而筆筒樹莖幹的氣生根層常被園藝界用來製作養蘭或觀葉植物的材料。早期山區的人家,常就地取材用筆筒樹的莖幹當蓋房舍的樑柱,或取筆筒樹樹幹做簡易橋樑、修築步道的枕木。先民更利用筆筒樹葉柄靠近基部有尖硬小刺的部分,去研磨蘿蔔泥、番薯…等。
PS:筆筒樹死亡謎題_菌核病
圖片:筆筒樹莖直立,高5~12公尺,莖上密被極厚氣生根,用來支持樹幹,幫助吸收水氣。葉是三回羽狀深裂複葉,游離脈,一叉。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叢生在幹頂。葉柄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孢子囊堆(Sorus)著生在分岐小脈的基部,無孢膜。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呈現問號「?」形狀。老枝枯萎後會脫落,留下清楚橢圓狀葉痕,可在葉痕上清楚看到小洞洞的維管束。清楚的葉痕,近似蛇皮的紋路,因此又被稱它為蛇木。
先民利用筆筒樹的莖幹鋸成圓筒形,來製作筆筒,也是筆筒樹名稱的源由。而筆筒樹莖幹的氣生根層常被園藝界用來製作養蘭或觀葉植物的材料。早期山區的人家,常就地取材用筆筒樹的莖幹當蓋房舍的樑柱,或取筆筒樹樹幹做簡易橋樑、修築步道的枕木。先民更利用筆筒樹葉柄靠近基部有尖硬小刺的部分,去研磨蘿蔔泥、番薯…等。
PS:筆筒樹死亡謎題_菌核病
圖01-1-筆筒樹是【侏羅紀公園】電影裡樹蕨的兄弟 |
圖01-2-筆筒樹是台灣最高大的蕨類植物-外型像棕櫚科的椰子樹般 |
圖01-3-艷陽下的筆筒樹 |
圖02-1-台灣是筆筒樹的分布中心 |
圖02-2-向陽性的筆筒樹在北部山區常形成森林 |
圖03-1-筆筒樹-喜歡潮濕的環境-但也需要陽光 |
圖03-2-因此在開闊地-常見到筆筒樹-尤其在北台灣 |
圖03-3-筆筒樹的葉叢生於莖幹頂 |
圖04-1-筆筒樹的大大的葉片向著藍天伸展開 |
圖04-2-葉是三回羽狀深裂複葉-游離脈-一叉 |
圖05-1-筆筒樹-幼芽外部佈滿了金黃色的鱗片 |
圖05-2-筆筒樹的莖體粗大-莖幹上密被鱗毛 |
圖05-3-筆筒樹-複葉呈螺旋狀排列-叢生在幹頂 |
圖05-4-筆筒樹-幼葉密被金黃色鱗片-呈現問號「?」形狀 |
圖05-5-筆筒樹-尚未開展的新葉 |
圖05-6-筆筒樹可愛的幼葉 |
圖06-1-筆筒樹-葉柄綠色-基部轉紫褐色-並密被金黃色鱗片 |
圖06-2-筆筒樹葉柄上有許多瘤狀突起-先民常用於研磨蘿蔔泥-番薯粉 |
圖06-3--筆筒樹的老葉會脫落-莖幹上留下脫落的葉痕 |
圖07-1-左邊斷頭的筆筒樹莖幹上有一個個清晰的葉痕 |
圖07-2-每個葉痕有50-60根維管束-眾多小洞的維管束排列成V字形 |
圖07-3-筆筒樹-老葉脫落後-樹幹上一個個的葉痕-像極了蛇身上的鱗片花紋-故稱蛇木 |
圖08-1筆筒樹-孢子葉-葉背滿布孢子囊群 |
圖08-2-筆筒樹-孢子囊群著生於小羽片分叉小脈的基部 |
圖08-3-筆筒樹的孢子囊群無孢膜 |
圖09-1-前幾年筆筒樹遭逢病害 |
圖09-2-造成不少筆筒樹斷頭死亡-兇手可能是菌核病 |
圖09-3-斷頭的筆筒樹 |
圖10-1- 筆筒樹莖幹上長滿的氣生根-不但可支持樹幹更能吸收水氣-常被園藝界用來製作養蘭的材料 |
圖10-2-先民用筆筒樹的莖幹鋸成圓筒形-製作筆筒-是筆筒樹名稱的源由 |
圖10-3-筆筒樹莖幹做成的天然步道-九寮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