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7日 星期六

翅柄鳳尾蕨 (森林步道 NO.42)

科屬:鳳尾蕨科 (Pteridaceae)_鳳尾蕨屬 Pteris
學名:Pteris grevilleana Wall. ex Agardh 
別名:
說明:
第一眼看到它,就觀察到它的葉軸具有翼(翅),應該是「翅柄」鳳尾蕨名稱的由來吧!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形態描述
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游離脈,三出羽狀複葉,側羽片之下基小羽片特別長,並且羽裂,葉呈卵圓形,同型葉,營養葉羽軸兩側小羽片對稱。
翅柄鳳尾蕨為低海拔山區常見的鳳尾蕨,因葉柄具翼(翅)而得名。
羽軸表面溝槽與主脈交界處有刺。
生長環境:生長在亞熱帶闊葉林下遮蔭、富含腐植質土壤的環境。地生。
植株低矮不超過三十公分。
莖短而直立,莖頂被覆黑褐色鱗片,葉叢生。
葉五角形。 二回羽狀深裂,側羽片1~2對。
孢子囊群長線形,位於裂片兩側,由葉緣反捲之假孢膜包被。

圖片:
圖00:翅柄鳳尾蕨植株
圖01:翅柄鳳尾蕨-因葉柄有翼(翅)而得名
圖02:翅柄鳳尾蕨-生長環境-林下遮蔭-富含腐植質土壤的環境
圖02-1:翅柄鳳尾蕨-頂羽片羽裂-小羽片呈梳齒狀
圖03-1:翅柄鳳尾蕨-葉五角形-二回羽狀深裂-側羽片1~2對
圖03-2:翅柄鳳尾蕨-最基部的一對羽片下方靠近基部的地方呈二叉分出
圖04-1翅柄鳳尾蕨-葉軸具翼(),羽軸具肉刺
圖04-2:翅柄鳳尾蕨-游離脈
圖05翅柄鳳尾蕨-莖短而直立-莖頂被覆黑褐色鱗片-葉叢生
圖06-1:翅柄鳳尾蕨-孢子葉直立-葉柄較長-營養葉葉柄短
圖06-2:翅柄鳳尾蕨新生孢子葉直立顏色鮮綠,營養葉葉柄短,顏色較深綠
圖07翅柄鳳尾蕨-假孢膜長線形-位於末裂片兩側
08翅柄鳳尾蕨-幼葉
QRCode:

台灣桫欏 (森林步道 NO.41)

科屬:桫欏科(Cyatheaceae)_桫欏屬 Alsophila
學名:台灣桫欏 Alsophila spinulosa
別名:桫欏、(Cyathea spinulosa)
原產:臺灣(低海拔地區常見)、中國、日本、印度、琉球、尼泊爾
應用:
說明: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形態描述:
耐蔭性喬木,葉柄褐色。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老葉宿存,形成樹裙。 基部羽片較短,羽軸上有刺,每一條小脈中段上有一枚孢子囊群,孢膜薄、圓,羽軸兩側各一排。
筆筒樹與台灣桫欏都是北部山區可見的喬木型蕨類。兩者外形雖然相近,差異性還是相當明顯。台灣桫欏獨特的樹裙是一眼就可和筆筒樹做出區別的重要特徵之一。
台灣桫欏喜歡在森林陰濕環境生長,在低海拔地區常見。雖然台灣桫欏看起很像筆筒樹,但其葉片枯萎掉落後仍然連在樹幹上,像穿了件裙子,稱之為樹裙。而筆筒樹的老葉枯萎後則掉落,在樹幹上留下一個個的葉痕。外觀上一眼就能區分出,少有把馮京當馬涼的問題。
台灣桫欏因老葉不會脫落,給了藤蔓類植物一些機會,它們會沿著樹裙往上攀伸;但當附生植物過多過重時,台灣桫欏的老葉就自動斷落,讓這些藤蔓類植物沒有機會爬到樹幹層。
圖片:
00:台灣桫欏植株型態
01:步道上的台灣桫欏-老葉宿存形成樹裙是主要特徵
02-1:台灣桫欏喜歡林蔭環境
02-2:森林步道上的台灣桫欏-附近傍生不少月桃
03-1:台灣桫欏-三回深裂至三回羽狀複葉
03-2:台灣桫欏末裂片先端鋸齒緣
03-3-台灣桫欏--葉脈為游離-側脈多為二叉
04-1:台灣桫欏-尚未開展開的幼葉
04-2:台灣桫欏幼葉-位置森林步道二區

05-1:台灣桫欏-幹頂與葉柄基部的鱗片呈棕黑色且看的出銳刺
05-2:台灣桫欏-羽軸上有剛毛-摸起來刺刺的
05-3:台灣桫欏-葉柄與新芽(幼葉)都具銳刺
06-1:台灣桫欏-新生的孢子葉
06-2:台灣桫欏的未熟孢子囊群
06-3:森林步道二區台灣桫欏的未熟孢子囊群
06-4:森林步道二區的孢子葉與未熟孢子與囊群
圖07:-台灣桫欏-成熟孢子囊群
08-1:左台灣桫欏老葉枯萎不脫落形成樹裙,右筆筒樹老葉枯萎脫落留下葉痕
08-2:左筆筒樹的末裂片為全緣,右台灣桫欏的末裂片有鋸齒緣
08-3:左臺灣桫欏右筆筒樹-左臺灣桫欏右筆筒樹-基部-幼葉-鱗毛比較
08-4:臺灣桫欏-葉柄基部有刺,筆筒樹則密生金黃色毛
09:台灣桫欏的樹裙上常附生些蔓藤-(圖中為長葉腎蕨),太多太重時老葉就自動斷落

10-1:安通古道上高大的台灣桫欏-同行夥伴當比例尺
10-2:台灣桫欏葉面上停了 蝶(東方喙蝶)和蠅

QRCode:

芒萁 (森林步道 NO.40)

科屬:白科(Gleicheniaceae)_芒其屬 (Dicranopteris)
學名:Dicranopteris linearis (Burm. f.) Underw.
別名:小裏白、小裹白、芒萁、芒萁骨、毛枝、毛萁
說明:
雙臂高舉迎春天的芒萁
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形態描述:
芒萁最末分叉基部、葉軸、羽軸、小羽軸上有紅褐色毛,分支等長,不具副枝(反折的分枝 reflexed accessory branches),托葉狀苞片1cm長,基部分裂。

森林步道第二區和第三區交界處生長有許多芒萁屬植物,在春風中搖曳著二叉分支的新芽,像是開心的對你我比出YA打招呼!

比對台灣維管束植物簡誌上的說明,認為說這些芒萁屬植物分支多數不等長,且看似有副枝;自覺是蔓芒萁。而若僅憑著分枝不等長和副枝就做判斷,太草率與唐突;於是專程到大崙頭,尋找蔓芒萁的本尊;在遮陰處看到蔓芒萁,兩者外觀與氣質差異還真大;葉軸、幼葉、新芽、小羽葉..都可提供辨識;蔓芒萁光滑,芒萁毛茸茸...。因此二區的是芒萁屬植物是芒萁而非蔓芒萁。

芒萁是多年生蕨類,喜生長於向陽開闊地或林緣,根莖匍匐橫走於土壤表層,生長快速。具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

芒萁的生存策略:利用火災來消滅異己並擴張地盤。因葉片革質,枯乾後不意腐化,累積成乾材,一方面根莖在地表之下,受到土壤保護,因此星星之火,就可燒成一大片,而燒出的空間,很快就被快速生長的芒萁佔領。這種堅壁清野的聲勢,是火災適生種類的生存之道。因此芒萁屬於火災後的優勢種。

芒萁初春時新芽拔尖高挺,像在接收春天的訊息般,頗具觀賞價值。
早期塑膠製品不普遍時,芒萁的葉柄和側軸是很好的編織材料。

曾聽過前輩說芒萁(毛枝)是民俗植物之一,農家過年時,會邊插邊唸:「插毛枝,飼大豬(芒萁);插竹仔絲,飼閹雞,...」,就是觀察到芒萁的假二叉分枝方式會重複數次;在豬舍上插芒萁,象徵大豬會不斷的生小豬,繁衍興盛。

葉片呈多回假二叉分枝
特徵:
1.芒萁根莖匍匐,根莖質地堅硬,根莖橫走,常成群落狀。
2.葉柄長,在葉軸、羽軸及小羽片的中軸上均被有分叉或星狀的細毛。
3.葉呈羽狀深裂葉,葉背灰白色。
4.葉片呈多回假二叉分枝,各分枝大約等長。
5.葉的主軸分枝點及葉軸頂端具有休眠芽。
6.通常僅基部的一對小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狀態。

應用:芒萁的葉柄常被編成水果籃或鍋刷-是一種頗具特色的農藝品。

圖片:

00:芒萁新芽拔尖高挺迎春天,像一根根天線
01-1:芒萁是台灣低海拔林緣及開闊地常見的蕨類
01-2:芒萁在山徑旁及林緣邊,因根莖橫走常形成聚落
01-3:芒萁是較乾旱貧瘠的環境的指標植物
02-1:芒萁葉呈羽狀深裂葉,屬呈多回假二叉分枝
02-2芒萁的休眠芽已展開抽長-形成第三叉的新芽
02-3:芒萁新葉色淺成熟葉色深
02-4芒萁葉呈羽狀深裂葉-葉背較灰白
03-1:芒萁-根莖質地堅硬-橫走-表面被褐色多細胞毛
03-2:芒萁的根莖匍匐橫走於土壤表層-生長快速-可擴張地盤
04-1:芒萁的孢子囊群生於末裂片中脈與葉緣間
04-2:芒萁各級中軸上具黃褐色星狀毛-葉背上有數枚孢子囊群芒萁孢子囊群像朵朵的小花
05芒萁主軸上的休眠芽不是每個季節都會展開
06-1:芒萁葉片通常僅基部的一對小羽片發育成熟-其餘仍維持休眠狀態
06-2:芒萁休眠芽抽長準備展開新芽-葉芽被褐色多細胞毛
07-1:芒萁新枝抽芽,細看上面密被褐色多細胞毛
07-2:芒萁新芽抽芽時十分可愛-新芽爭先恐後的拔尖高舉
08-1:左芒萁VS右蔓芒萁外觀。生長環境來看,蔓芒萁比較喜歡有遮陰處
08-2:左芒萁VS右蔓芒萁新芽比較,蔓芒萁新芽光滑
08-3:芒萁VS右蔓芒萁分支比較,蔓芒萁分支長度差異明顯
09:芒萁-生長環境較乾旱貧瘠-屬先鋒蕨類-具水土保持與改良土壤的功能,是部分生物重要的疪護所
10-1:資料來源:台灣工藝-芒萁的葉柄常被編成水果籃或鍋刷-是一種頗具特色的農藝品
10-2:芒萁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曾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QRCode: